生态理念下的城市规划与管理——厦门市统筹规划的探索与实践│实践探索
2015年12月23-24日,“中国城市规划协会第三届理事会换届大会暨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”在厦门召开。会议第三大版块内容为“厦门规划改革创新经验交流”,厦门市规划委员会副主任任国岩做了题为“生态理念下的城市规划与管理——厦门市统筹规划的探索与实践”的报告,本文对报告做一简要总结,以飨读者。感谢会议主办方提供资源支持!
中央的要求
2013.12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:
要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,划定城市生态红线,一张蓝图干到底。
2014.12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:
要加快规划体制改革,健全空间规划体系,积极推进多规合一。
2015.12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:
统筹 空间、规模、产业三大结构,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。
统筹 规划、建设、管理三大环节,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。
统筹 改革、科技、文化三大动力,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。
统筹 生产、生活、生态三大布局,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。
统筹 政府、社会、市民三大主体,提高各方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。
面临的问题
空间规划冲突
我国各种空间规划是依据各行政部门的法律编制,规划主体、标准、期限不一致,经济社会空间布局不统一,空间无法有效统筹利用,生态难以有效保护。
厦门市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整合时的差异图斑达12万块,合计306平方公里,约55平方公里的建设用地指标不能直接使用,年度重点建设项目落地难。
发展的成本过高
生态用地保护边界不统一,缺乏有效管控,建设项目侵占生态用地时有发生;生态控制区内已有40平方公里的建设用地,需逐步清退。
审批效率低下
各部门的审批依据、审批管理系统、技术标准等方面不一致;不同部门审批互为前置,程序繁琐,互相扯皮。
治理能力不强
由于规划的相互矛盾且公众知情度、参与度不高容易引发社会不满情绪等。
解决思路
创新空间规划体系,以美丽厦门空间战略规划为引领,对接上位规划,指导各项专项规划,实现统筹规划。改革规划管理体制,通过“多规办”统一管理各部门规划编制与审批,建立空间发展与管理平台,推进多元共治,实现规划统筹。
创新空间规划体系
厦门通过《美丽厦门战略规划》的编制与实施、多规合一系列工作的探索与实践、专项规划的梳理与完善,以及空间规划体制的改革,逐步构建出符合厦门地方实际、具有推广价值的规划体系模式。
4.1顶层规划:一个战略
厦门的空间规划体系是以具有高度共识、对城市经济、社会、环境等各方面发展具有全局性、长期性、决定性指导作用的《美丽厦门战略规划》为引领的。
科学的决策
尊重自然、顺应自然
宜居的城市环境
霍华德 田园城市理论
吴良镛 人居环境科学
民主的决策
“美丽厦门”战略规划征求老百姓意见
“多规合一”收集各区项目;针对调整图斑征求各区各、成员单位意见
依法的决策
厦门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审议通过
厦门市政协第十二届三次会议讨论协商
厦门市人大十四届三次会议审议通过
4.2总体层面:一张蓝图
以“美丽厦门”战略规划为引领,在同一空间基准上统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、城乡规划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,以及环保、林业、水利、海洋等部门规划,通过信息化手段,划定各部门共同遵守的规划控制线。厦门通过“多规合一”工作统筹整合各个规划,营造理想城市空间发展形态,形成覆盖全市域城乡的“一张蓝图”。
突出资源整合,建设用地区内,重点是城规和土规的图斑差异梳理,以优化城市功能布局为导向进行差异图斑调整,形成“两规”一致建设空间。
寻找差异
梳理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差异。城乡规划建设用地780平方公里;土地利用规划建设用地585平方公里。
经叠加分析,建设用地一致区域面积为529平方公里,占土规建设用地规模的90%。
城规超出土规用地图斑10.81万块、面积251.35平方公里。
土规超出城规用地图斑1.57万块,面积55.72平方公里。
梳理重大项目,优先保障民生需求
对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,梳理全市重大项目548项,其中社会事业项目180余项、基础设施项目200余项,优先保障民生发展和基础设施项目用地。
盘活存量用地,优化土地资源配置
按照生态控制线管控要求,调出位于生态控制线范围内的已收储农转用和国有建设用地。安排腾挪给民生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,如厦门新机场用地;
梳理批而未供用地,将存量用地与建设项目、建设片区相匹配,纳入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线,制定相关措施加快供地。
明确建设与保护空间,形成统一管控边界,确定空间容量。解决多规空间规划冲突的矛盾。
明确生态控制区内各类控制线范围,重叠区域从严管控。解决以往因控制线不明确导致的建设项目侵占生态空间问题。
生态控制线981平方公里
包括:基本农田:102.88平方公里
生态林地:682平方公里
水源保护区等:75平方公里
其他:121平方公里
“生态空间山清水秀”
明确城市开发边界内,生产生活空间布局,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和宜居度。
城市开发边界640平方公里
生产空间分布:73平方公里
1)禁止高污染;
2)放开无污染;
3)一般产业集中入园。
生活空间分布:567平方公里
建设区:“生产空间集约高效,生活空间宜居适度”
承载力:交通设施布局
•厦深、福厦、鹰厦、京福厦铁路
•“两环八射”快速路系统
•“环湾联络”轨道系统
•机场、火车站和港口枢纽
宜居度:公用设施布局
变电站电厂及高压走廊
污水处理厂
垃圾处理厂
关于宜居度的思考
生产空间集约高效
生活空间宜居适度
生态空间山青水秀
形成厦门独具魅力的城市特色风貌
岛内外的演变轨迹
宜居度——城市山水格局的保护
要大力开展生态修复,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。
宜居度——山水城的引导控制
城市建设要以自然为美,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。
4.3蓝图细化:专项规划
以一张蓝图为依据厦门逐步开展专项规划的梳理与修编,并以专项规划的核心要素作为城市管控的依据、充实完善蓝图,推动空间布局和利用的有序平衡,最终实现“一张蓝图干到底”。
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(2020)
主管部门:市规划委员会
城市目标:建设国际知名的花园城市,美丽中国的典范城市,两岸交流的窗口城市,闽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和温馨包容的幸福城市。
城市规模:2020年,厦门市常住人口规模为500万人,其中城市人口规模为480万人。
厦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(2020)
主管部门: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
遵循原则:
严格保护基本农田,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;
提高土地利用率;统筹安排各类、各区域用地;
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,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;
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耕地相平衡。
美丽厦门环境总体规划
主管部门:市环保局
环境功能区划主要包括:
1)自然生态保育区;
2)生态功能维护区,包括饮用水源保障区和水土保持区;
3)农业环境安全保障区,包括基本农田保障区和都市农业集中区;
4)宜居环境维护区,包括宜居环境功能区和重要产业集聚区。
厦门市生态控制线划定规划
通过于相关主管部门的衔接,结合城市发展需要,对生态控制线内进行重新核定,并对主要构成要素的范围进行明确和细化,共划定七类生态控制用地。具体构成如下:
1、林地
2、基本农田
3、村庄
4、河流水系
5、市政设施用地
6、交通设施用地
7、其他生态控制用地
实例:实施生态控制线落地
生态控制线的空间坐标落地,定点、定位、定桩,使生态保护区域牢牢固定在“一张图”上。
厦门市永久基本农田划定规划
主管部门: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
1、协调与林地的局部重合矛盾,重新核实用地实际情况;
2、按城市的山水格局保护要求,落实城市生态廊道内基本农田划定;
3、落实市级菜篮子基地。
厦门市林地空间布局规划
主管部门:市政园林局
1、根据最新林业建档数据核实用地实际情况;
2、按最新城市规划用地布局及山水格局保护要求落实林地用地;
3、协调与基本农田的局部重合矛盾,根据最新划定的基本农田重新核实林地用地。
厦门市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
主管部门:市水利局
完成岛外十条主要溪流水系溪流综合整治与景观规划设计编制工作。后续海沧和集美又开始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的试点工作。
主要内容包括:
1、流域污染综合整治规划
2、溪流景观设计
3、溪流用地控制规划
厦门市紫线控制专项规划
主管部门:市规划委员会
主要内容包括:
1、历史文化街区5处:鼓浪屿中国历史文化街区、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、集美学村历史文化街区、厦港历史文化街区、同安旧城历史文化街区。
2、历史风貌区5处:华侨新村、祥店古民居片区、海沧新垵、霞阳闽南红砖古民居片区、翔安吕塘古村落片区。
3、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75处。
4、公布历史风貌建筑390处,规划推荐历史风貌建筑350处。
主管部门:市政园林局
主要内容包括:
1、规划结构:规划形成“一区、一环、两带、多廊道”的市域绿地系统总体结构。
2、空间布局:充分发挥厦门山海相融、生态优美的特质,以开阔的海洋为基底,构成北部山体生态绿地沿溪流水系、海滨绿化向城市内部渗透,与城市公园绿地充分融合,“山、海、城、绿”一体的市域绿地系统格局。
主管部门:市经信局
优化岛内,提升岛外,拓展周边的原则。岛内不再发展生成制作,对现有企业进行整合,岛外着重扩展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软件及信息产业园。
主管部门:市规划委员会
市交通运输局
市轨道交通集团
市铁路建设指挥部
市港口局
市机场建设指挥部
对机场,铁路、港口、高速公路等城市对外交通设施及城市轨道交通、快速路等设施进行系统性梳理。
主管部门:市海绵办、市规划委、市市政园林局、市水利局
水系统包括水资源、水安全、水环境、水生态四大类。
1、水资源总体策略:内外兼顾,以内为主;开源节流,建管并重。
2、水安全总体策略:遵循自然、蓄排结合。
主管部门:市海洋与渔业局
明确海域空间的基本功能和海洋基本功能区的管理要求,为海域管理和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。
划分为港口区、航道区、锚地区、工业与城镇用海区、旅游休闲娱乐区、海洋保护区、生态整治区、保留区等八类海洋功能区划类型。
主管部门:市规划委、市市政园林局、厦门供电公司、厦门华润燃气
1、电力:电力供应保障度高,架空线设于城市外围,进入城区大多采用电缆。下一步工作建议推进新能源及清洁能源利用。
2、燃气:采用两个气源、两套高压供气系统,可靠性高。设施设于城市外围,采用中低压管道进入城区。瓶装气保持自然增长并加强监管。
主管部门:市政园林局
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达到100%。道路清扫率为100%。道路清扫机械化率达到95%以上,粪便无害化处理率100%。岛内后坑垃圾综合处理基地、西部(海沧)垃圾处理基地、东部固体废物处理中心全部建设完成。
主管部门:市规划委、市人防办、市水利局
抗震减灾规划:新建、改建、扩建的一般建设工程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。
防洪防潮规划:厦门城市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。厦门本岛(鼓浪屿100年一遇)防潮标准200年一遇,岛外地区防潮标准为100年一遇。
人防规划:厦门市为国家人民防空一类重点设防城市。
4.4具体实施:行动计划
规划统筹,推动项目生成落地
依托“多规合一”业务协同平台,建立以发改、规划、国土等多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,优化规划实施运行环境,统筹需求、空间、能力等要素,创新规划编制体系、内容及方法,提前明确项目的投资、预选址、用地指标等建设条件,推进策划生成的项目可决策、可落地、可实施,充分落实城市空间发展意图。
充分利用“多规合一”工作基础,依托多规合一平台和调度会制度,加强发改、规划、国土等部门的密切互动,最大化共享部门空间信息,以需求为导向,建立多样化的项目生成渠道;以空间为约束,建立多部门的项目协调机制;以能力为基础,落实建设项目的要素保障。
在五年项目谋划环节,规划部门通过编制《厦门市近期建设规划》加强中长期的项目谋划,在两至三年项目策划环节,规划部门通过编制《近期项目空间实施规划》,提出发展重点及重点项目策划,初步落实项目建设条件,在年度项目实施环节,规划部门制定规划设计条件及设施承载力要求,明确建设项目条件。这三个中枢环节中的全程参与、主动把控,强化了规划部门的空间统筹职能,有效推动从规划编制到规划实施的实现。
为项目生成工作提供法律、法规依据,包括推动多规合一管理的立法、以政府规章的形式规范项目生成工作内容,各部门制定相应的内部配套机制文件,形成定期召开项目调度会等。
注:根据会议资料和演讲视频整理(点击“阅读原文”观看演讲视频),未经作者本人审阅.